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人類器官衰老時間表

一生中有22 個防衰老關鍵點

時光如梭,年華易逝。美容手段即使再先進,也抵抗不了自然的規律。不過英國《每日郵報》健康專欄作者,安吉拉·愛潑斯坦博士撰文介紹,各種最新研究顯示,人一生中共有22 個關鍵點,在生活上做一些小改變,可以讓你遠離衰老和疾病。

一、8 歲決定女性生育能力。此時的激素分泌和黃體酮的水準會對她的一生產生影響,因此要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飲食一定要跟上。
二、10 歲女性青春期萌芽。40%的骨骼在此時以衝刺的速度形成,攝入足夠的鈣是
至關重要的。多食用乳製品、多做運動,避免肥胖。
三、17 歲智齒發育。出現口腔疾病,使用漱口水或淡鹽水漱口消炎鎮痛,必要時使
用撲熱息痛和阿司匹林。
四、25 歲骨骼發育達到頂點。要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一般地說,每天要喝一
瓶牛奶或優酪乳,並多曬太陽以獲得維生素D。
五、28 歲男性開始脫髮。睾丸激素的水準變化是毛囊萎縮的主要原因,注意早餐中
蛋白質的攝入,多食用雞蛋和瘦肉可以延緩毛囊的萎縮。
六、30 歲新陳代謝能力下降,開始發胖。每天少攝入200 卡路里的熱量,可以防止身體走形。
七、34 歲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此時生育可以使母嬰都更健康,母親更長壽。每天服
用葉酸對母嬰健康都有好處。
八、35 歲白髮開始出現。這是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不活躍造成的,服用B 族維生素
可以延緩白髮的生成,並且也有緩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九、40 歲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無論母親是否年輕,此時受孕的嬰兒其流產率都會增
高。讓睾丸保持較低的溫度,是提高精子存活率的關鍵。多攝入富含鋅、硒、維生
素C、維生素E 的食物能提高精子的活力。
十、41 歲骨質疏鬆的跡象開始出現。加強鍛煉,每週做有氧運動,例如跳舞、跑步
等,快走四五次。
十一、42 歲大腦進入中年期,腦細胞每天流失1 萬個。隨著迴圈能力的下降,腦部
供氧減少,記憶力受到影響。經常讀書、下棋,彈奏樂器都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頭腦
的敏銳。
十二、46 歲開始出現老花眼的症狀。這是眼睛的聚焦能力下降造成的,雖然老花眼
不能抗拒,但是戒煙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問題,特別是白內障的發生。
十三、50 歲開始出現帕金森症。多攝入富含維生素E 的食物,如橄欖油、瓜子和杏仁。
十四、51 歲是女性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改掉喝咖啡的習慣,換成茶或果茶,同時多攝入鈣。
十五、59 歲容易受到皮膚病的威脅。避免皮膚在陽光下暴曬,冬天最好也使用低倍數的防曬霜。
十六、60 歲白內障問題突出。多吃扁豆、豆芽、捲心菜、萵筍、奇異果、蜜瓜等食物,注意眼部異常。
十七、63 歲是女性卵巢癌的平均年齡。最好多吃花椰菜。十字花科的蔬菜中所含的蛋白質,對卵巢癌細胞有抑制作用。
十八、68 歲是關節置換手術的平均年齡。控制體重,過重的體重會增加關節負擔,誘發骨關節炎。
十九、70 歲是英國腸癌的平均年齡。多吃藍莓,或其他高纖維的食物可防止癌變。
二十、75 歲大部分人會有高血壓。高血壓會誘發心臟病和中風,要定期檢查血壓。
二十一、76 歲是男性的平均壽命。降低飯量可以更長壽,還可以減少包括癌症等疾病的發生。
二十二、81 歲是女性的平均壽命。節制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適度吃魚,使用橄欖油,適度地飲用葡萄酒。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

曾經有不少人認為,人體各個器官在進入老年的時候才開始衰老。然而,英國研究

人員最近卻發現,人體各器官的衰老時間比預想中要早得多,在我們步入老年之

前,大部分器官已開始衰老。

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在所有的重要器官中,最先衰老的竟然是大腦和肺﹔而比較晚

衰老的是肝臟,它在人們70 歲時才開始進入衰老期。

研究顯示大腦在20 歲就開始衰老,眼睛和心臟的衰老年齡則為40 歲,而女性的乳

房,在35 歲就縮水不再長大了!

以下就是人體一些器官的衰老退化時間表:

大腦:20 歲開始衰老

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大腦中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數量逐步減少。我們降臨人世

時神經細胞的數量達到1000 億個左右,但從20 歲起開始逐年下降。到了40 歲,

神經細胞的數量開始以每天1 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協調性及大腦功能

造成影響。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健康照護健保信托機構顧問、神經學家沃基特克·拉克威茨

(Wojtek Rakowicz)表示,儘管神經細胞的作用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大腦細胞之間

縫隙的功能退化對人體造成的衝擊最大。我們無一例外會認為,白髮和皺紋是衰老

的早期跡象,實際上,人體一些部位在我們外表變老之前功能就開始退化。大腦細

胞末端之間的這些微小縫隙被稱為突觸。突觸的職責是在細胞數量隨我們年齡變得

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保證信息在細胞之間正常流動。

腸:從55 歲開始衰老

健康的腸可以在有害和有益細菌之間起到良好的平衡作用。巴茲和倫敦醫學院

(Barts And The Londonmedical school)免疫學教授湯姆·麥克唐納(TomMacDonald)

表示,腸內友好細菌的數量在我們步入55 歲後開始大幅減少,這一幕尤其是會在

大腸內上演。結果人體消化功能下降,腸道疾病風險增大。隨著我們年齡增大,胃、

肝、胰腺、小腸的消化液流動開始下降,發生便秘的幾率便會增大。

乳房:從35 歲開始衰老

女人到了35 歲,乳房的組織和脂肪開始喪失,大小和豐滿度因此下降。從40 歲起,

女人乳房開始下垂,乳暈(乳頭周圍區域)急劇收縮。盡管隨著年齡增長,乳腺癌發

生的幾率增大,但是同乳房的物理變化毫無關聯。曼徹斯特聖瑪麗醫院乳腺癌專家

加雷斯·埃文斯(Gareth Evans)表示,人體細胞隨年齡增大受損的可能性更大,如

此一來,控制細胞生長的基因可能發生變異,進而引發癌症。

2

膀胱:從65 歲開始衰老

65 歲時,我們更有可能喪失對膀胱的控制。此時,膀胱會忽然間收縮,即便尿液尚

未充滿膀胱。女人更易遭受膀胱問題,步入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使得尿道組織

變得更薄、更無力,膀胱的支撐功能因此下降。人到中年,膀胱容量一般只是年輕

人的一半左右--如果說30 歲時膀胱能容納兩杯尿液,那麼70 歲時只能容納一杯。

這會引起上廁所的次數更為頻繁,尤其是肌肉的伸縮性下降,使得膀胱中的尿液不

能徹底排空,反過來導致尿道感染。

肺:從20 歲開始衰老

肺活量從20 歲起開始緩慢下降,到了40 歲,一些人就出現氣喘吁吁的的狀況。部

分原因是控制呼吸的肌肉和胸腔變得僵硬起來,使得肺的運轉更困難,同時還意味

著呼氣之後一些空氣會殘留在肺?堙X—導致氣喘吁吁。30 歲時,普通男性每次呼

吸會吸入 2 品脫 (約合946 毫升)空氣,而到了70 歲,這一數字降至 1 品脫(約合

473 毫升)。

聲音:從65 歲開始衰老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聲音會變得輕聲細氣,且越來越沙啞。這是因為喉嚨?堛

熙n 組織弱化,影響聲音的音質、響亮程度和質量。這時,女人的聲音變得越來越

沙啞,音質越來越低,而男人的聲音越來越弱,音質越來越高。

眼睛:從40 歲開始衰老

隨著視力下降,眼鏡成了眾多年過四旬中年人的標誌性特徵--遠視,影響我們近看

物體的能力。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眼科學教授安德魯·羅特??(Andrew Lotery)表示,

隨著年齡的增長,眼部肌肉變得越來越無力,眼睛的聚焦能力開始下降。

心臟:從40 歲開始老化

隨著我們的身體日益變老,心臟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也開始降低,這是因為血管

逐漸失去彈性,動脈也可能變硬或者變得阻塞,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脂肪在冠狀

動脈堆積形成--食用過多飽和脂肪。之後輸送到心臟的血液減少,引起心絞痛。45

歲以上的男性和55 歲以上的女性心臟病發作的概率較大。英國一家制藥公司的一

項新研究發現,英國人心臟平均年齡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大5 歲,可能與他們的肥胖

和缺乏鍛煉有關。

肝臟:70 歲開始老化

肝臟似乎是體內唯一能挑戰老化進程的器官。英國萊斯特皇家醫院的肝外科顧問大

衛‧勞埃德解釋說:「肝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強大。」他稱手術切除一塊肝後,3

個月之內它就會長成一個完整的肝。如果捐贈人不飲酒不吸毒,或者沒有患過傳染

病,那麼一個70 歲老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給20 歲的年輕人。

3

腎:50 歲開始老化

腎過濾量從50 歲開始減少,腎過濾可將血流中的廢物過濾掉,腎過濾量減少的後

果是,人失去了夜間憋尿功能,需要多次跑衛生間。75 歲老人的腎過濾血量是30

歲壯年的一半。

前列腺:50 歲開始老化

倫敦前列腺中心主任羅傑· 吉比 教授稱,前列腺常隨年齡而增大,引發的問題包

括小便次數的增加。這就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困擾著50 歲以上的半數男子,但是,

40 歲以下男子很少患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吸收大量睪丸激素會加快前列腺細胞的生

長,引起前列腺增生。正常的前列腺大小有如一粒胡桃,但是,增生的前列腺有一

個桔子那麼大。

骨骼:35 歲開始老化

英國利物浦安特?堣j 學醫院風濕病學教授羅伯特·穆茲解釋說:「在我們的一生中,

老化骨骼總是被破骨細胞破壞,由造骨細胞代替,這個過程叫骨轉換。」兒童骨骼

生長速度很快,只消 2 年就可完全再生。成年人的骨骼完全再生需要10 年。25 歲

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但是,35 歲骨質開始流失,進入自然老化過程。絕經後女

性的骨質流失更快,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骨骼大小和密度的縮減可能會導致身高

降低。椎骨中間的骨骼會萎縮或者碎裂。80 歲的時候我們的身高會降低2 英寸。

牙齒:40 歲開始老化

我們變老的時候,我們唾液的分泌量會減少。唾液可衝走細菌,唾液減少,我們的

牙齒和牙齦更易腐爛。牙周的牙齦組織流失後,牙齦會萎縮,這是40 歲以上成年

人常見的狀況。

肌肉:30 歲開始老化

肌肉一直在生長,衰竭;再生長,再衰竭。年輕人這一過程的平衡性保持很好。但

是,30 歲以後,肌肉衰竭速度大於生長速度。過了40 歲,人們的肌肉開始以每年

0.5% 到2%的速度減少。經常鍛煉可能有助於預防肌肉老化。

聽力:在55 歲左右開始老化

英國皇家聾人協會的資料顯示,60 多歲半數以上的人會因為老化導致聽力受損。這

叫老年性耳聾,是因「毛髮細胞」的缺失導致,內耳的毛髮感官細胞可接受聲振動,

並將聲振動傳給大腦。

皮膚:25 歲左右開始老化

據英國布拉德福國民保健信托(Bradford NHSTrust)的皮膚科顧問醫生安德魯·萊特

博士介紹,隨著生成膠原蛋白(充當構建皮膚的支柱)的速度減緩,加上能夠讓皮膚

迅速彈回去的彈性蛋白彈性減小,甚至發生斷裂,皮膚在你25 歲左右開始自然衰

老。死皮細胞不會很快脫落,生成的新皮細胞的量可能會略微減少。從而帶來細紋

和薄而透明的皮膚,即使最初的跡象可能到我們35 歲左右才出現(除非因為抽煙或

4

陽光損害加快皮膚老化)。

味覺和嗅覺:60 歲開始退化

我們一生中最初舌頭上分布有大約10000 個味蕾。到老了之後這個數可能要減半。

過了60 歲,我們的味覺和嗅覺逐漸衰退,部分是正常衰老過程的結果。它可能會

因為諸如鼻息肉或竇洞之類的問題而加快速度。它也可能是長年吸煙累積起來的結

果。

生育能力:35 歲開始衰退

由於卵巢中卵的數量和質量開始下降,女性的生育能力到35 歲以後開始衰退。子

宮內膜可能會變薄,使得受精卵難以著床,也造成了一種抵抗精子的環境。男性的

生育能力也在這個年齡開始下降。40 歲以後結婚的男人由于精子的質量下降其配偶

流產的可能性更大。

頭髮:30 歲開始脫落

男性通常到30 多歲開始脫發。頭發從頭皮表層下面的小囊,也就是毛囊?堛囓X 來。

一根頭發通常從一個毛囊?堛? 3 年左右,然後脫落,再長出一根新的頭發來。不過,

由于男性型脫發,從32 歲左右睪丸激素水平的改變影響了這一周期,導致毛囊收

縮。每一根新頭發都比先前的那根細。最後,剩下的全是小得多的毛囊和細細的短

樁,沒有從表皮長出來。多數人到35 歲會長出一些白頭髮。年輕的時候,我們的

頭髮被毛囊中叫做黑素細胞的細胞產生的色素染黑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黑素細胞

活躍性逐漸降低,產生的色素也隨之減少,頭發顏色褪去,長出來的就是白頭發。

健康的身體還是要年輕就要保養,這樣老了以後才會無後顧之憂喔!!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提早養成好習慣,老來保住記憶力

其實擔心記憶力變差、害怕失智症找上自己,都是正常的,與其擔心害怕,不如提早在年輕的時候,養成一些好習慣,跟著專家的建議一起做,老了大腦就不會當機了。







許多現代人,公司、家庭兩頭燒,雙重壓力之下,經常忘東忘西,丟三落四,出門前找不到大門鑰匙、眼鏡擺在頭上還一直找、才想起要跟老友聯絡又過了一星期……,辦公桌上電腦旁貼滿的便利貼,PDA、記事本都記錄得密密麻麻的,用來提醒自己,還有哪些事情要做?還有哪些日子不能忘記?而且總感覺記性一天比一天差,深怕失智症找上自己。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克能表示,人類大腦的發育過程從幼兒、幼童、青少年,一直到成年的早期階段,腦細胞成長的數量遠遠超過我們所需要數目還要多很多,30歲左右時,發展到一個穩定的階段,此後大腦神經細胞就會逐漸減少,到了90歲的時候,大約減少20%。由此可知,年紀愈長,記性愈不好,是其來有自的,也是正常的,但還好在年輕的時候,做一些改變,把生活態度、習慣些微調整,記憶還是可以保住的。



保住記憶的7種生活態度

1、培養自己的興趣並熱情投入:



雖然說適時的放空腦袋,是一件好事,但想要保住記憶力,活化自己的腦細胞,就得要培養自已的興趣,不管是看漫畫、看小說、看電影或是上網、園藝等靜態的活動,或是上健身房、逛街購物、打球、游泳……等,屬於動態的習慣,只要是可以讓自己持續,且覺得可以熱情投入的興趣,隨時保持大腦的活化,都是很棒的習慣。



2、隨時勇於接受新事物的挑戰:



有些人個性比較保守,常常害怕接觸新事物,除了讓自己的視野無法拓展之外,對於記憶力的維持也不太好喔!因此,不要害怕接觸新的人事物,像是認識些新朋友、挑戰沒有嘗試過的水果,甚至是重新學習學生時代接觸過的新語言,或是一直想學習卻沒有機會學習的技能,如彈吉他或跳肚皮舞,隨時接受新的挑戰,超越自己,對活化腦細胞來說,都相當好。



3、時常讓自己保持心情的愉快:



研究顯示,壓力大、心情不好,常常也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其實情緒的好壞,對於記憶力也有影響,因此,要保持樂觀的態度,遇到心情沮喪的時候,小小的難過一下無妨,但維持的時間別太長,要趕緊收拾並調整不好的壞情緒,盡量讓自己去感染愉快、樂觀的情緒,常常保持好心情,對維持記憶力也是有幫助的喔!



4、每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



原來運動除了健身、防病以及減肥之外,對維持記憶力也有幫助。因此,每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是游泳、可以是快步走,甚至提早下公車多走一點路,都是好的,只要1天下來累積30分鐘的有氧運動量,隨時隨地維持這個運動的好習慣。



5、讓自己保持彈性不要有壓力:



壓力每個人都會有,只是看看會不會排除、會不會紓解壓力,可以在壓力來的時候,腦袋轉個彎,換個角度看事情,也許心境就會改變許多,讓自己保持思考的彈性,壓力在無形之中就會消失。



6、每天都要有充足飽滿的睡眠:

(圖/常春月刊)



沒有睡飽,除了精神不好之外,記性也會變差喔!因此,專家建議,1天至少要睡足6~8小時,而且不能只是控制睡眠的時間,也要兼顧睡眠的品質,也就是說要睡得香、睡得甜。如果可以的話,午休時刻在補個20分鐘的小睡,對於記憶力也是很好的。



7、日常生活的飲食要注重均衡:



飲食要三餐定時定量,不要偏食,只要沒有什麼疾病,什麼都可以吃,才能攝取到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均衡的營養對於大腦細胞的運作與機制,都有幫助。



年輕開始累積「知能存款」

由於每個人天生的大腦儲存量不同,這又與腦細胞的多寡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synapse)發展有關。研究發現,當大腦退化到某個程度,若知能存款存量高的人,其實還不致於發病;但是知能存款儲存量低的人,常常因為存款不足,就會出現失智的症狀,林克能解釋,可見後天的腦力訓練是相當重要的。



人類的大腦,對於經常運用的神經元會保存下來,而且會愈用愈靈光,所以不停的思考、動腦,對於腦力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舉例來說,就好比「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是一樣的,到達同一個目的地的路徑有很多,如果甲找到了100條路徑,而乙只發現50條路徑,那麼很明顯的,隨著年紀的老化之後,甲肯定比乙存留較多到達目的地的路徑。



所以,從現在開始在增加自己銀行裡的存款同時,也不要輕忽自己腦袋裡的「知能存款」唷!



大腦不當機的20個方法

其實,腦力的訓練就和保持自己身體健康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透過精神運動來讓頭腦保持靈敏,除了平常習慣從事的一些腦力活動,嘗試新的事物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



想要保住記憶力,延緩大腦退化,就從現在開始做些改變、培養好習慣,老了就可以讓大腦不當機。關於腦力UP的技巧,林克能提供大家一些日常生活的提案,照著做、動一動腦筋,大腦就不會當機了。



1、每天上班規畫不同的路線:



可以將每天上班、下班的路線,做一些不同的規畫,也就是說每天不要走相同的路線,例如可以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週1、3、5搭公車上下班,週2、4搭捷運;或是上班時的時候搭公車、下班的時候就搭捷運和走走路;騎機車或是開車的人,更可以每天或是每週更換不同的路線。



2、每週學會一首新的歌曲:



唱唱歌除了可以放鬆心情之外,也是很好的休閒娛樂。不妨多練一些新的歌曲,偶爾也可以和三五好友到KTV歡唱一下,除了可以增加和朋友之間的話題之外,更可紓解緊張的情緒、釋放工作的壓力。



3、學習演奏一種樂器:



廣告常說:「培養音樂的嗜好、學習樂器的演奏,是很多人的夢想。」因為音樂除了可以刺激腦部的活動之外,也能達到心靈的提升。因此,如果你有音樂的夢想,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時間開始都來得及。



4、肢體的運動:



多運動會使腦部的血液和氧氣更充足,腦部的作用也會因而更加的靈敏。



5、找回童真玩玩遊戲:



例如玩成語接龍等文字遊戲,甚至玩玩牌或大富翁之類的益智遊戲,對腦力的激盪也很有幫助。



6、培養新的興趣:



可以嘗試一些平時自己不擅長的技能,如手工藝、畫畫,騎自行車……等,皆可活化腦細胞。



7、每天固定看新聞或報紙:



吸收訊息,對世界發生的大事,要保持消息的靈通。



8、學習一種新的語言:



語言能力佳的人,腦的活力通常也比較好。



9、多與人互動:



人際關係的溝通,有益於資訊的交流,對記憶也有幫助。



10、多去逛逛書店: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保持對知識的吸收。



11、押韻記憶法:



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押韻的詞句或簡化的字來幫助記憶。



12、調理記憶法:



訓練自己有條理的記憶,據研究指出,能夠集中注意力在細節的人,不會有記憶上的問題。



13、利用隨手便利貼:



利用便條幫忙記憶生活大小事,如果你有事情待辦,預先寫在便利貼上,就不容易忘記。



14、發揮聯想力:



如果常常出門忘記帶鑰匙,就得發揮一點聯想力,將出門帶鑰匙和另一件容易記得的事聯想在一起。



15、大聲朗誦:



大聲朗誦想要記住的事,因為聽覺也是記憶很重要的一環,如此可以將記憶強化。



16、圖像記憶:



當你在學習新的事物時,不妨以類似拍電影的方式,將過程一幕一幕攝入你的腦海中。因為視覺圖像是人最堅固的記憶系統,試著將要記憶的事物圖像化,更容易將資訊存入長期記憶的資料庫中。



17、全方位記憶:



運用全方位的方法來加強記憶。例如你在學習新事物時,不要只靠聽覺或視覺,而是同時運用你的嗅覺、觸覺等以全方位來感受,如此一來,你對於所學習的新事物一定可以記得牢靠。



18、分類記憶法:



試著將訊息和既有類似的記憶範疇接軌並加以分門別類,而非從頭創造新的記憶領域,如此做法有助擴張記憶的儲存量。



19、加強注意力:



讓自己能聚精會神於要專注的事物上,因為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只能記住事物的片段。



20、不斷的練習:



熟悉有助於記憶,對於你想要記住的訊息,要反覆接觸、不斷地演練。



失智的5大警訊

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指出,隨著人口的老化,失智症患者日益增加,我們必需對失智症的警訊有所察覺,當你或家人發生以下5個現象,小心失智症就要上門了。



警訊1:記憶力衰退:



若記憶力衰退的程度嚴重到影響到生活,可能會經常忘記事情或是剛講完的事馬上就忘記,或在語言上表達出現衰退的現象,其頻繁的次數足以造成生活功能的障礙。



警訊2:失去時間、空間及地點的概念:



若是對於一些時間、空間的概念,會開始出現混淆的情況。比如說,經常搞不清楚年月日,或不清楚身在何處。或是出去外面散步,對於原本很熟悉的路徑,卻發生找不到路的情況。



警訊3:行為、個性的改變:



個性上產生非常大的改變,例如本來是很會講話,社交能力很強l的人,開始變得比較退縮,比較木訥,比較不願意與人互動。



警訊4:判斷力及警覺性變差:



因為判斷力和警覺性變得比較差,就比較容易受騙,比如像是接到詐騙電話時,就會很容易聽信對方的話術,然後把錢轉給詐騙集團。



警訊5:抽象性思考產生問題:



像需用到算數能力的問等,或無法理解言談中所包含的抽象意涵,而產生錯誤反應,甚至是無法理解日常生活所需的3C用品像是手機、電腦等的使用說明。

要不要限制吃雞蛋

美國海濱學院教授.梁文薔



雞蛋的營養價值



雞蛋的營養價值極佳。雞蛋的蛋白八分之七是水,八分之一是蛋白質,只有極少量維生素和礦物質。蛋黃是最營養的部份,除蛋白質外,還有脂肪、磷、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B12、維生素D和葉酸。其他較小的貢獻是維生素B1、維生素B6、鋅、鐵、鈣。而一個雞蛋只有75卡路里熱能。所以是一個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



雞蛋的蛋白質品質很好,僅次於母乳。雞蛋的脂肪不太多,一個大號雞蛋約有4.5克脂肪。其中飽和脂肪有1.5克,多元不飽和脂肪有0.5克,單元不飽和脂肪有2.0克。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都是好脂肪,飽和脂肪是壞脂肪。因為飽和脂肪會使血膽固醇增高,其中的壞膽固醇(LDL)也增高;多元不飽和脂肪會使血膽固醇降低,其中的壞膽固醇(LDL)降低,好膽固醇(HDL)升高;單元不飽和脂肪會使血膽固醇下降,其中的LDL膽固醇下降。所以雞蛋的脂肪中,好脂肪多,壞脂肪少。雞蛋還富於黃體素和玉米黃素。這兩種化合物類似β-胡蘿蔔素,對眼睛有益。



飲食中的膽固醇與血膽固醇是兩回事



雞蛋是普通食物中膽固醇最高的。醫學界曾勸大家不要吃太多膽固醇,所以也奉勸大家少吃雞蛋。一時雞蛋成了膽固醇的代名詞。有些中年以上的人為了健康甚至完全不吃雞蛋,見了蛋黃如見毒蛇猛獸。



其實,飲食中的膽固醇與血膽固醇是兩回事。一般人體內每日自製膽固醇約2000毫克。飲食中的膽固醇多的時候,有的人自動減少自製膽固醇,有的人不會調整,血膽固醇會因吃膽固醇多而增加。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因食用過多膽固醇使血膽固醇升高。一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方便的辦法測知每人的調適能力,所有叫大家一律謹慎從事。



吃雞蛋安全嗎?



多年來美國營養學者曾勸大家少吃雞蛋,後來又放鬆尺度,說健康成人每日吃一個雞蛋不太可能會對心臟病與中風有不良影響,但是糖尿病患者例外。每日吃一個雞蛋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罹患率,比吃少於一個雞蛋的糖尿病患者之心臟病罹患率為高。平均來說,成人每日吃三分之二個雞蛋,無論是單獨吃,還是混在其他食品中,都未嘗不可。



近一年來又有新研究報告發表。一個報告顯示每日平均吃一個以上雞蛋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會升高77%。有的專家認為雞蛋攝取量只是一個人整個飲食方式的特點,糖尿病罹患率增高不能由雞蛋負責。無論如何,這些較新的研究報告的綜合結論給了我們比較明確的指示,對健康狀況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建議。



最新的建議是:如果你的LDL值正常,可以每日進食300毫克膽固醇。一個大號雞蛋的蛋黃含有210毫克。所以如果一天吃一個蛋黃,這一天還要吃其他含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很可能就會過量了。如果你的LDL值過高,或者你已經在吃降膽固醇藥劑,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最多只能有200毫克。這也是美國心臟學會的態度,不堅持每天一個人可以吃幾個雞蛋,而是堅持一天可以吃多少膽固醇。



到底每天可以吃幾個雞蛋?



根據目前的研究總結,筆者認為你是否可以每日吃一個雞蛋要看你自己。如果你是一個沒有糖尿病的健康成人,也不想將來患糖尿病,你的LDL值也很正常,最好依照專家們的建議,平均每日不超過一個雞蛋。這是包括可見雞蛋和隱藏在各種食物中之雞蛋。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最好能維持最多每週3到4個雞蛋的限制。如果你現在吃雞蛋數目少於每週3、4個,不妨略微放鬆一下,不必太緊張。注意脂肪攝取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攝取量比數雞蛋數目重要得多。



以上所述,都是依據美國專家學者們的意見。據本人所知,加拿大、英國和澳洲均不設膽固醇攝取量上限,他們認為證據不足。



〈摘自《代謝症候群》一書〉

人生,選擇比努力重要

侯文詠

最近有兩件事,被我合成了一件說。



兒子幾天前跟我說,他覺得人生,選擇比努力重要。



我問:『為什麼?』



他說:『做對了選擇,就算努力不夠,還是有機會。一旦做錯了選擇,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那個選擇的格局。』





我點頭贊許,這話倒是有點意思。



好笑的是,我聯想到的,不是什麽努力不努力成功不成功,而是另一件事——愛情。



人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其實相處也不難。



大概是我結婚了十幾年了吧,婚姻生活一直無災無難。常被問有什麽秘訣?我總說:其實是因為很幸運啦……這話不是故作謙虛,而是,想來想去,就是兒子那句話:婚前的選擇比婚後的努力更重要。



相愛的時候,常說如果對方可以改這個那個,我就愛他了。先把這個前提拿掉,看看是不是還能愛對方。如果還能,以後相處就容易了。



累積我和雅麗小姐近二十年你來我往的婚姻,到最後的結果是:我沒改變她什麽,她也沒有改變我什麽。說的更明白一點,我們是在理解到這件事的前提下,還開開心心地找到一種方式一起生活,這才有幸福可言的。換個角度說,能把改變對方,或者期待對方為自己改變的期望拿掉,兩個人的生活當然會更有趣許多。



說來說去,又回到了這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硬道理。





兩種老公,兩種人生。(女人該看,男生必看)

這是別人分享, 很有意思!!!



A:

她:“老公。幫我倒杯水呀。”

他:“石頭剪刀布。誰輸了誰去。”

她:“算了。我自己去吧。”



B:

他們坐在一起看韓劇。她起身。他問“去幹嘛?”

她:“去倒杯水。”

他:“你坐這看吧。我去給你倒。”



*女人要求不高,她對男人唯一的要求就是“疼她”,

你可以什麽都没有,只要你疼她,她就有足够的勇氣把自己的下半輩子交給你。*



A:

他晚上下班。給她打電話“老婆。我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飯。”

她:“你不是答應我陪我逛街的嗎?”

他:“改天吧!”

她默默地流淚。为什麽每次都是這樣?



B:

他下班的時候打電話給她:“親愛的。别人給我一張奧運會的票。巴西隊啊!一会兒我去

看球了啊。”

她:“哦。這樣啊。好吧。”

他:“怎麽不高興了?”

她:“你忘了。上周說好今天我朋友和她男朋友請我們吃飯啊。”

他:“唉呀。對不起親愛的。我忘記了。那我把票給别人吧。我陪你去吃飯。”

她:“不要了。吃飯可以改天。或者你先去看。我們等你。”

他:“那不行。答應你的事情必須得做到。再說你自己跟他們在一起像電燈泡似的。

你肯定不舒服啊”

她:“没事……”

没等她說完,他很強勢地告诉她“好了,聼我的,你收拾一下,我一會兒去接你。”



***其實女人不是不懂事,只是她需要碰上一個懂事的男人,其實情侣之間是可以互相的。***







A:

他:“我晚上出去吃飯了啊。”

她:“幾點回家?”

他:“九點之前肯定回家。”

九點半,她:“你怎麽還不回來啊?”

他:“十點。肯定回家。”

十一點。十二點。一點。兩點……

後來,她不再打電話催他,因爲她知道,對於不守承諾的男人,一切“肯定”都是“未必”。



B:

他:“我晚上出去吃飯。九點之前肯定結束。然後我們去看電影。”

她:“你能那麽快就結束嗎?”

他:“放心吧。我答應你了就一定能!”

快到九點的时候。他:“收拾一下吧。我馬上就到你家了”



**信任,是在一件一件小事中建立起來的。**





A:

她生理期。身體不舒服。頂着疼痛洗衣服。收拾屋子。

他坐在電腦前面玩遊戲。

她幹完活。躺在床上。嘆出了一口氣。

他看了她一眼:“老婆。辛苦了!”然後轉過頭。繼續玩他的遊戲。



B:

她生理期。很難受。起身準備洗衣服。

他抓着她:“你去床上躺着。我來!”

她:“你會做家務嗎?你自己洗過衣服嗎?”

他:“不會做可以學着做啊。以後你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當然要獨當一面!”



****女人需要的不只是甜言蜜語,哄她幾句,她也許會給一個微笑,

但是實實在在的呵護,她會對你一輩子的感恩,並且會回報給你一個溫暖的家。****





A:

她給他拿了一包榛子。然後她去洗衣服。

回來的時候。榛子已經被他吃得所剩無幾。



B:

她拿給他一包榛子。然後自己去收拾屋子。

回来的時候。她看見電腦前面放了一堆剝好的榛子仁。





*女人很感性。她炫耀你對她的體貼,就好像炫耀無數卡鑽一樣。

這麽廉價的買賣,是用一點心思就能收穫無比的財富。*





A:

他說:“你是最好的。”

她問:“我哪好?”

他:“學歷高、能力强、長得漂亮、對我又這麽好。”

她笑了。



B:

他:“你是我所遇到最好的女孩兒。”

她:“我哪好?”

他:“你對身邊的每個人都很友善、很無私,對人對生活總是很感恩、

一個人有一顆善良的心、會讓周圍的人感覺到溫暖,

你是我見過最善良的女孩兒,傷害你的人都應該下地獄!”

她哭了。



**一個人,是因爲你對他好,所以覺得你好。**

**一個人,是因爲懂得你的好,所以想要對你好。**

燕麥紅不讓 吃多少才夠?

文╱王一昕



由於醫學證實燕麥富含有效的保健成分,市面上已有多項燕麥相關產品獲得行政院衛生署的健康食品認證,尤其是燕麥不僅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於預防便祕,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Glucan(β-聚葡萄醣)又獲證實可以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某些含鉻(Cr)的燕麥產品也證實可有助於降低飯前(空腹)血糖值,所以,有愈來愈多的人選擇吃燕麥來保健。



屬於禾本科的燕麥正當紅不讓!根據美國《時代雜誌》的評選,燕麥是穀類中唯一獲得最佳10大推薦營養食品,也是第一種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品。



產量驚人,市場競爭激烈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公元1世紀時,燕麥就是西北歐主要的穀類作物,中國也早自西元500~1000年間就開始栽種,英國約自西元7世紀起大量栽培,而美國自西元1602年引入,加拿大則於1605年引進,到1786年時,美洲已大規模的栽植,用為人類與動物的食糧。依照美國農業部(USDA)的統計,全世界每年燕麥的產量約達5000萬噸。



燕麥以加工型態的產品問世已逾130年,過去大家所熟悉食用燕麥的模式,主要是以煮食為主,隨著科技的精進,沖泡式的燕麥片隨後也風行一時,近2年則單瓶裝的即飲燕麥(奶)產品紛紛問世,包括統一、桂格、愛之味等品牌的即飲燕麥產品也先後取得衛生署通過的健康食品認證,除了國外進口的有機燕麥奶,今年初泰山企業也跟進推出燕麥新飲品來搶占市場,而添加燕麥的食品也推陳出新,台畜公司近日甫上市由農委會委託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成功開發出的「燕麥肉酥」。根據業者的推估,單是燕麥即飲相關產品的市場規模,1年就可高達約10億元之譜,市場競爭相當激烈。



保健功效有佐證,該吃多少?



吃燕麥好處多,究竟燕麥該怎麼吃?而且每天該吃多少量,才足夠達到保健功效?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施純光指出,目前推出多項燕麥保健食品且已獲得行政院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的市售品牌,各自都有包括動物或人體實驗的科學實證,每種燕麥產品能夠達到保健功效的有效食用量因此而各個不同,除了參考所購買產品的建議食用量之外,想要更進一步詳細了解,可以直接瀏覽衛生署食品資訊網上的健康食品一覽表。(http://food.doh.gov.tw /foodnew/info/InfoHealthFoodList.aspx)



根據各品牌獲健康食品認證的資料顯示,若以煮食或沖泡式的燕麥片來看,想要達到降低血中總膽固醇、降低血中L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或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等目的,則每日食用量從50g、75g、100g到130g不等,視份量的多寡,可1次或分多次食用;若是可直接飲用的燕麥(奶)產品,為達保健功效,每天的飲用量從375ml、680ml到700ml不等,小包裝量少者可1次飲用1瓶,大包裝量多者則宜調整分2次或多次飲用。



當主食份量計算,過量會變胖



由於燕麥是屬於主食類,雖然具有保健的功效,但並不宜在3餐主食之外當作額外補充的保健營養品來吃,而是應該計入每個人1天所應食用的主食份量當中;否則,1天在3餐主食之外,又多喝了1、2瓶燕麥(奶)飲品的結果,可能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導致肥胖,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草案,為了提高微量營養素與有益健康之植化素攝取量,原本6大類食物分類的「五穀根莖類」(主食類)擬修改為「全穀根莖類」,像是燕麥、糙米、全麥、薏仁、十穀米等都屬於全穀類,可輪流替換食用,食用的份量,以一般人每日攝取總熱量為2000大卡計算,建議主食的攝取量為12份,換算為米飯,即大約為3碗飯的份量;如果是女性,每日所需攝取的總熱量較少,約1500大卡就足夠,主食約需9份;若是熱量消耗較大的運動員,則每日總熱量的攝取需要2500大卡,主食份量就可食用達15份。



因此,將每日所需主食份量換算成燕麥片的食用份量時,大約每20g的燕麥片就相當於1份主食的量,如果為了達到降低膽固醇目的而每天吃50g的燕麥片,就代表每天已經吃了2.5份的全穀根莖類主食,還剩下9.5份主食(以一般人需要12份主食計算),宜以其他全穀根莖類代換,以使營養均衡。若是每天已經吃了130g的燕麥片,則代表已吃6.5份主食,還剩下5.5份;若是以飲用瓶裝燕麥(奶)來換算,則飲用1瓶350ml就相當於吃了2份主食(約等於半碗白飯),而每天飲用700ml者,就相當於必須在一日3餐的飲食中,扣掉4份主食的量。



簡單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午、晚餐中的一餐,平常是吃1碗白飯的主食,如果用燕麥來取代,就可以喝2瓶350ml的燕麥奶,而不要再吃白飯;如果泡燕麥片,一碗白飯,可以用80g的燕麥片來取代。



學會看營養標示 食用燕麥更健康



相較於其他常見穀物,燕麥本身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是要低一些,不過,油脂的含量卻是較高,而目前市售燕麥即飲食品有些無糖、有些含糖或添加牛奶、豆漿等不同食材,或調味成香草、巧克力等口味,也有些設計成隨手包式的不同風味的燕麥片,像是牛奶楓糖、水果優格、和風海鮮、黃金玉米火腿等,不同的產品,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醣類)量各有不同,對有些需要計較熱量的肥胖一族或是需要注意糖分攝取量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必要更加留意。



在購買或食用之前,最好要仔細審視營養標示,以及產品外包裝上的原料成分標示,以便仔細計算自己吃進多少熱量,或者是否達到保健所需的有效食用量。



以統一陽光高纖燕麥穀奶300ml瓶裝為例,瓶身標示的保健功效相關成分含量,除了含β-葡萄聚糖430.0毫克,還有菊苣纖維1.0公克;主原料除了燕麥、燕麥片,還有非基因改造黃豆;副原料則有水、蔗糖、高果糖糖漿、菊苣纖維、麥芽粉等;每一份量100ml所含的熱量為56.5大卡、碳水化合物 12.1公克,以喝1瓶300ml來計算,則吃入體內的總熱量應為169.5大卡。



又如愛之味純濃燕麥(香乳可口)350公克(340毫升),瓶身標示成分為水、澳洲燕麥與紐西蘭乳粉,也註明了含乳製品50%以上,所含β-聚葡萄糖(β-glucans)為200毫克,每100毫升熱量為48.6大卡、碳水化合物為8.0公克,飲用1瓶340毫升的話,則總熱量為165.24大卡。



搭配牛奶、豆漿,均衡好營養



市售各種瓶裝燕麥即飲產品中,有的吃得到燕麥顆粒,有的則很稀,而自己沖泡燕麥片時,加入牛奶飲用,也會發覺燕麥顆粒消失不見,缺少了燕麥顆粒會影響保健效果嗎?其實,燕麥含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因此沖泡式燕麥顆粒不見與水分多寡有關,不論用水或牛奶沖泡燕麥片造成顆粒溶解,並不會影響或破壞燕麥片所含的有效保健成分。



很多人習慣在早餐時吃燕麥,不過,想要從吃燕麥來達到保健功效,並不侷限在一日3餐的哪個時候吃,最好能留意均衡飲食,不論是燕麥奶或煮食沖泡式燕麥片,可以將燕麥視為一餐主食碳水化合物的來源,就好像傳統主食的稀飯或白飯一般,去搭配一些小菜,像是豆腐、水煮蛋或魚、肉等可提供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再加上一些蔬菜、水果,以達到豆、蛋、魚、肉、蔬、果等各類食物多樣化均衡攝取的目標為原則。



有些人覺得燕麥單吃沒有味道不好吃,該如何搭配其他食物讓它變得好吃?可視個人喜好與口感不同,可運用牛奶、豆漿等沖泡或以優酪乳調配於燕麥中,或是添加新鮮的水果丁。為避免熱量或糖分攝取過量,選擇搭配的食材,應以無糖或少糖者為佳。

前7大癌症,跟「吃」有關係

文∕施亮晨
癌症連續27年蟬連國人10大死因之首,每人莫不聞癌色變,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大部分癌症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但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包括抽菸、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因素有關,在飲食方面,調整一些食物是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
 

隨著高齡化及飲食西化的改變,國人罹癌人數不斷上升,根據衛生署最新癌症報告,平均每6分56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癌症,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是大腸直腸癌,1年約有1萬人左右,近2年蟬連第1。



國人發生率最高的前7大癌症,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的發生,與飲食及烹調習慣都有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關連性。



第1名 大腸癌:油炸、燒烤物易致癌



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跟飲食有相當的關係,目前文獻已知紅肉中含有左旋苯丙胺酸及肌胺酸,經過油炸或是燒烤後,所產生的致癌物質異環胺,會導致大腸直腸癌,不僅如此,由於紅肉的纖維質很低,如果沒有搭配高纖維食物,很容易引起便祕,便祕會影響膽汁及膽酸的中和,使得大腸上皮細胞受到刺激,因而癌化。



而除了低纖維質飲食之外,有研究顯示高熱量及高脂肪的攝取,尤其是動物性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這可能與高脂食物會促進膽鹽的分泌,造成腸內細菌代謝成腫瘤誘發因子有關;尤其是「沙發上的馬鈴薯」,指那些老是坐著看電視,一邊吃炸薯條高熱量食物的人,是罹患大腸直腸癌最高風險族群。



值得注意的是,嗜吃燒烤食物也與食道癌有關,加上抽菸及喝酒,尤其是喝劣質酒,使得食道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最近這幾年有突然增加的情形。



第2名 肝癌:食物存放不當生毒素



而罹癌人數跟大腸直腸癌只差一點的是肝癌,1年也有近1萬人罹患肝癌,肝癌同時也是男性罹患癌症人數最多的癌症。肝癌主要與感染B、C型肝炎有關,但花生、玉蜀黍及榖類等物資的貯存環境如果沒有特別注意,很容易受到黴菌所污染,進而分解出黃麴毒素,其為肝癌的主要致癌物質。



此外,醃漬類的食品包括豆腐乳及豆瓣醬等,也會因為處理不當,受到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所以吃醃漬類食品時要特別留意,看看東西是否已經變質、變味。



第3名 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有關



肺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一直都在前5名內,死亡率卻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肺癌雖然跟食物的關連性不大,但炒菜所用的油在高溫之下,會產生多環芳香烴(PAH),一般認為,肺癌與吸入炒菜油煙及拜拜的香煙有相當關係,如果廚房通風不佳,在炒菜的同時也吸入了PAH,此外,PAH也被懷疑會吸附在食物上,一併被吃下肚,會增加致癌的風險。



第4名 乳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相關



乳癌則一直是女性罹癌人數最多的癌症,雖然乳癌跟食物沒密切的關係,但也有研究指出,由日本移民到美國的日本人,乳癌的發生率較住在日本的日本人增加了1倍,認為乳癌的發生,與飲食西化有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停經後的肥胖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進而促進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尤其停經後婦女脂肪細胞是雌激素生成的重要場所,如果體重過重,脂肪細胞數大量增加,脂肪細胞生成的雌激素濃度就會升高,進而加速乳癌細胞的生長。所以,停經後的婦女,要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高纖維的食物,控制體重、多運動,不要讓自己胖起來。



第5名 口腔癌: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尤其嚼檳榔、抽菸與喝酒更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上,最不一樣的就是嚼檳榔,根據統計,口腔癌的病人中約有88%都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於2003年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第6名 胃癌:醃漬食物使致癌物生成



胃癌的罹癌人數及發生率在國內最近這幾年都已退居到前5大之外,林杰樑說,日本曾經做了一個研究,日本人移民夏威夷,結果發現老一代較多罹患胃癌,主要與其食用較多的醃漬物有關,但移民夏威夷的年輕一代,則是較多人罹患大腸癌,主要是年輕一代接受西方炸雞、薯條及漢堡飲食所致。



胃癌跟大腸直腸癌是可以從飲食習慣中去預防的兩種癌症之一,尤其是醃漬類的食物最好避免食用。另外,儲存的肉類食物像是香腸、火腿等,常使用亞硝酸鹽做為保色及防腐劑,其若與含有胺類或是乳酸的食物一起食用,容易促進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另外,亞硝胺也直接存在煙燻或鹽醃的肉類中,如鹹魚及鹹肉等,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例如香腸、臘肉及培根等,直接加熱如油炸、煎、烤等,也會引起亞硝胺致癌物的生成。



第7名 攝護腺癌:吃大量蔬菜可預防



至於攝護腺癌,於男性癌症排名中也一直高居不下,在有關攝護腺癌的研究報告中,攝護腺癌和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具相關性,攝取大量的蔬菜是可以降低罹患率的。